增資訊素養教學支援 全民助學生健康成長
「以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運用資訊及資訊科技」是香港小學教育七個學習宗旨的組成部份;為協助學校了解如何發展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資訊素養,教育局已於 2018 年推出《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並於 2024 年更新以進一步加強有關資訊評估、預防網絡欺凌、保障個人資料私隱和預防沉迷上網的學習。
為了解香港小學教師對媒體、資訊及數碼素養的理念和教學實踐及調查家長與學生對媒體、資訊及數碼素養的行為、感知和態度,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研究團隊於2022年進行了「香港學校媒體、資訊及數碼素養調查」,發現在587份小學生中逾五成(56%)受訪學生早於6歲或以下便接觸數碼裝置,亦有逾四成(47.1%)學生在6歲或之前便首次使用互聯網,故媒研建議體資訊素養教育宜盡早開始。
而令人憂慮的是,近五成(47.2%)的受訪學生每日或幾乎每日使用數碼裝置作電玩遊戲,逾四成(41.6%)使用數碼裝置觀看或下載在線視頻、電視節目或電影。當中有有四成半的受訪學生在使用數碼裝置時未能按預期時間停下來,而且逾三成(37.8%)人在沒有連線的環境中會感到失落。首席研究員江浩民博士在前年記者會稱:「數據反映學生欠缺自制能力,甚至可能影響身心靈健康。學校在設計課程和教學時應多加留意。」
與此同時,在保護個人私隱和辨別資訊真偽方面,研究發現存在教學落差。如學生表示學校(90.1%)及家長(87.1%)有教導保護私隱的知識,但卻有三成多(35.1%)學生同意網頁持有人有權收集所有個人資訊。同樣地,儘管八成以上學生表示家校有教導分辨真假訊息,惟只有不足五成(45.8%)學生表示經常留意社交媒體中的新聞資訊的來源。這調查數據反映在資訊素養教與學中存在痛點,相關專業支援仍然不足。
保良局雨川小學校長蔡曼筠當時已指出孩子很小便接觸數碼設備,這些裝置更猶如「電子奶嘴」,當局及學校應及早進行資訊素養教育。加上疫下學生使用數碼裝置時間大增,逾九成受訪教師及家長都同意增加相關培訓,以助學童建立良好的媒體使用習慣、健康地使用數碼設備自主學習。佛教慈敬學校校長范秀琪認為對家長而言,媒體資訊素養是很新的概念,一次性的講座與工作坊培訓遠遠不夠,宜深入、長遠、有深度地開展家長教育。團隊提倡搭建交流平台,為教師及家長提供相關專業支援,促進家校合作提高學生資訊素養。
再者,研究團隊亦認為不同持分者,對學生資訊素養成長有其社會責任。如調查發現學生非常喜歡玩網絡遊戲,那麼遊戲開發商在程式設計、規則訂立、私隱保障等各方面也要盡其法律和道德責任,減少網絡欺凌、網絡騙案等不良行為和意識的發生。